內容提示:
新的課程改革給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機
遇。本文從新課改下的一堂語文課談起,探討新課改
形勢下,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模式、新方法。
學校:南京鴻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
作者:阮寶明
課改天地任遨游
——從一堂語文閱讀課看新課改
南京鴻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阮寶明
新的課程改革,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,改灌輸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,希望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,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,使他們主動參與,動腦、動口、動手,通過一些問題和方法的設計來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,去發現,從而真正改變“帶著知識走向學生”為“帶著學生走向知識”。
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,在閱讀方面尤其如此。
筆者在組織實施九年級上冊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》一文的教學活動時,就是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操作的。
一、巧引妙聯,開啟新篇
很多老師在安排這篇課文的教學時,都用課文開頭部分的數學題來導入,這種方法雖然可以,但究竟是課文里的內容,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。
筆者重新設計了一個題目:
選出與其他三個不同類的一項:
A.李清照 B.普希金 C.汪國真 D.朱自清
上課以后通過投影展示這個題目,學生興趣很高,紛紛舉手回答。一開始有學生選B,說是外國人,其他都是中國人;接著又有學生看到了D項,說是散文家,其他都是詩人;很快學生又看到了A項,說是女性,其他都是男性。這些看法都有道理。還有C項,學生不敢選,我補充了一下,其他三人都已作古,而C項的作家還活著(這樣說沒有對汪國真不敬的意思)。
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擇,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,由此我們知道,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,那種認為“正確答案只有一個”的固有思維,往往會約束我們前進的腳步。
這樣的導入,無疑會更吸引學生,更能引發他們對本文的好奇心,激發他們學習本文的興趣。
二、廣泛摘取,重點提煉
作為一篇議論文,必須要有中心論點,通常還要有分論點。本文即是如此。而尋找和判斷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就成為學習議論文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怎樣去尋找或提煉文章的中心論點呢?有一個前提,就是文章一共提出了多少論點。解決了這個問題,再去尋找文章的中心論點,就容易多了。
本文一共提出了六個論點:
首先提出①“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”的觀點,在分析這個觀點時,又表達了如下看法:②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,容易止步不前;不滿足于一個答案,不放棄探求,這一點非常重要,這就自然地引出了③尋求第二種答案,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,有賴于創造性的思維。在論述創造性思維時,又表述了④“發展創造力的真正關鍵,在于如何運用知識”的主張。在論述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的問題時,引述了心理學專家的結論:⑤“富有創造力的人,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;缺乏創造力的人,不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。”在論述“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”,提出了⑥“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”的觀點。這一系列新穎的觀點,都給人以啟發。
在這六個論點中,有一個是文章的中心論點,怎樣把它找出來呢?這是文章的一個難點。
三、以讀代教,攻克難關
學生回答了多種答案,但都沒有解決問題。文章的中心論點依然如迷霧籠罩在學生心頭。
怎么辦呢?讀。
我讓同學們齊讀第13段。
通過以上的學習,學生已經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,這時候再讀課文,特別是對全文內容有總結作用的第13段,則學生對全文內容就有了一個更清晰地把握。
第13段歸納了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要素。這三個要素,在上文中都有一些照應的語段,那么,有哪些語段分別與這三個要素相照應呢?
這個問題一提出,氣氛就又熱烈起來。在不斷修正之后,同學們的認識終于統一了:第5段照應第一個要素;第6—8段照應第二個要素;第9—12段照應第三個要素。課上到這里,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結構已經完全掌握了。顯然,由第5—12段中任何一段來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都顯得片面。
這時候我又啟發大家:第13段回答了上文中哪一段提出的問題?學生們很快回答:第四段。
這樣,水到渠成,中心論點找到了,就在第四段。
四、課內課外,視野開闊
僅僅滿足于課文內容的學習,那還是不行的,要向課外適當延伸。
在上這篇課文時,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些輻射課外的題目:
1.“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”,你能否舉出一個例子來證明?
2.本文為了證明“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,在于如何運用知識”,列舉了兩個事例,這兩個事例去掉一個好不好?為什么?你能否再補充一兩個事例?
3.“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,主要根據之一是,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。”文章用分析的方法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,遺憾的是,文中未能用一些事例進行證明,你能否舉出一些事例,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?
這幾個問題,由易而難,由淺而深,由課內到課外,既加深了對所學課文的理解,又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,使他們的思維能力、語言能力都得到了鍛煉,起到了極好的學習效果。
以上,是我就一堂語文閱讀課談學習新課改的一些體會。
總之,只有我們把握新課改的精神,以文為本,讀析結合,才能像高明的舵手一樣,劈風斬浪,處變不驚,才能夠穿針引線,條分縷析,領學生至于文理的高處,共賞雅趣。
[教學反思]
在幾位同事的幫助下,我認識到,語文課堂教學要力爭做到“少而精當”,每堂課的目標應該集中明確,不可泛泛而談,面面俱到,因此,本課把議論文中材料和觀點一致性的特點作為教學重點,通過教師的引導、學生的活動,由課內向課外延伸,學習議論文中材料和觀點相互之間的要求,掌握圍繞觀點,選擇恰當的論據,及由材料提煉出觀點。
從課堂反映情況來看,由于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,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,師生互動良性開展,所以學生掌握了所學知識,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??梢哉f,只有教師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,師生共同配合,才能把握重點,突破難關,完成對既定目標的學習,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。